2002年8月10日清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楼的一间实验室里,在胡伟武的主持下,安装了“龙芯1号”CPU的计算机正常启动工作。
“龙芯1号”是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虽然性能上差距尚大,但却真正打破了英特尔等国外厂商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终结了中国人只能依靠进口CPU制造计算机的历史。
通过20多年自主研发,龙芯完成了CPU性能“补课”,性能“逼近”市场主流产品。
最新研发的芯片3A6000,性能相当英特尔十代酷睿,意味着我们的国产处理器已达到世界主流水平。
作为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武自信满满地表示:“希望龙芯能在2025年走向开放市场,基本建成自主信息技术体系;2030年能走向国际市场,自主信息技术体系更加完善;2035年,打造Wintel体系和AA(ARM+安卓)体系之后的第三套生态体系,形成三足鼎立。”
20年后,承载了一代科学家寄托和期望的“中国芯”——龙芯怎么样了?
《一师亦友》来到龙芯中科,采访了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在展示大厅里,胡伟武向主持人一菁详细介绍了龙芯的性能和应用场景。
胡伟武1996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师从夏培肃院士。2002年,他率领团队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CPU “龙芯一号”,被誉为“龙芯之父”。2010年,他带领龙芯中科团队开始市场化运作。2022年6月,龙芯中科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产CPU第一股。
当年豪言:“做不出来,提头来见!”
1998年4月的一次会议,成为了胡伟武决心投身“做中国自己的CPU”事业。
那次会议是由胡伟武的导师夏培肃院士和金怡濂院士、周毓鳞院士联合举办的香山科学会议。会议主题是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作为秘书,胡伟武全程参与了会议。他清楚地记得——“大会的第三天,大家就提出要自己做CPU。”
对于“计算机研究核心技术受限于人”的困境,当时还在中科院读书的胡伟武就早有耳闻。
“这个故事叫‘玻璃房子’。上世纪90年代,由于《瓦森纳协定》对中国尖端科技的全面封锁,中国进口的高性能计算机必须在玻璃房中使用,外面则有美国专家监视,确保研究不用于军事目的。”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也激发了国内一批科学家要自主研发CPU的决心。
1999年,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的李国杰开始呼吁,在“十五”期间做中国自主的CPU。大学期间曾经有过芯片设计经验的胡伟武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做不出来,提头来见!”
于是,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实验室里,诞生了“龙芯课题组”。20多年后,胡伟武回忆起当年的豪情,坦言还是有点儿“冲动”了。
“我当时想着要把这个项目跑起来就行了,专业方面我对自己是很有把握的。没想到后面还有一连串关于产业的问题。”
正式攻关:每天工作24小时才能赶上
胡伟武把自己称为“中国的第三代计算机人”。第一代计算机人就是以他的导师夏培肃院士为代表的那代人。改革开放后,国外的CPU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而我国的第二代计算机人也没有停下自主研发的脚步,以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方式来研发中国的计算机。但终因CPU核心技术不是自己的,而受制于人。中科院计算所,特别是胡伟武团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压力下,毅然决然承担重任,走上了自主研发CPU的道路。
2001年,胡伟武带着课题组正式开始攻关。
他回忆说,起初团队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会做”。
“我想到了一个办法,聘请在硅谷工作过的工程师来给我们当顾问,大概两三个月就换一位,我们的工作就在这样的节奏中开始了。但我发现,我们现在落后那么多,要是大家每周工作5天,每天只工作8小时,恐怕很难赶上,必须像当年搞‘两弹一星’一样拼命。但研发终究需要时间,每次遇到问题,都需要再次对应用程序、操作系统或处理器进行分析。一个小错误,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只有一天工作24小时,才能保证在一天内可以完成几次修改工作。好几次,我早清晨打开实验室的门,发现同伴们都在椅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鼠标。”
2002年8月10日凌晨6时08分,整个实验室一片欢呼,这个提示符意味着,安装了“龙芯1号”CPU的计算机成功启动工作。虽然这款CPU的性能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但中国人只能依靠进口CPU制造计算机的历史终结了。
在接下来的20年中,龙芯芯片不断迭代,胡伟武的目标也从自主研发芯片升级为构建我国独立自主的信息产业生态体系。
辞职下海:“当时的我就像堂·吉柯德”
随着龙芯一号研发的不断深入,胡伟武意识到,必须通过企业化运营为研发带来更多的资金。龙芯想要发展下去必须走产业化的路。
由此,胡伟武果断做出了一个决定:
带领整个龙芯课题组的成员一起离开了中科院计算所,辞职下海。
有的人放弃了在读的博士学位,
有的人则放弃了体制内的编制……
大家都秉持着一个信念:
一定要把这个自主研发的项目进行下去。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一旦进入市场,胡伟武和团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研发资金从哪来?
“我就像堂·吉柯德,拿着一个短短的长矛叫龙芯,想斗两个大大的风车,一个叫X86,一个叫ARM。没有人相信我能做成,也就不可能融到资,就不可能办企业。但是北京市出手了。当时,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知道后,开了多次协调会,找了北京的企业来投资龙芯。我们于是解决了最大的困难。”
光明未来:“下个目标是打造第三套信息产业生态体系”
胡伟武带着团队在完成组织上的转型之后,又逐渐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型,龙芯慢慢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调整了产品定位后,胡伟武在英特尔等巨头看不上的小而散的工控领域持续深耕,2015年,龙芯销售额过亿元,龙芯系列产品被应用在党政、交通、能源等行业。龙芯中科终于实现了盈亏平衡。
2016年开始,厚积薄发的龙芯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从几万片增长到上百万片。最新研发的5000系列CPU,采用12纳米工艺,单核通用CPU的性能较前一代产品提高50%,达到市场主流CPU产品的水平。
胡伟武期待,2023年起,龙芯CPU可以参与开放市场和海外市场的竞争。他说,龙芯已经完成了技术补课,下一个目标就是要打造我们国家自己的第三套信息产业生态体系。
未来人们提到龙芯时,希望听到怎样的评价?
对这个问题,胡伟武直言,希望——
“人们提到龙芯、提到这帮人的时候,觉得这帮人还是做实事的,说到能做到,就行了。”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