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产品一直备受追捧可是,今年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仅固定收益+产品数量同比减少,业绩比较基准也有所下调
《证券日报》记者从银行理财销售渠道了解到,今年以来,银行理财的固定收益+产品多次明显退出,难以满足投资者获得稳定收益的预期,导致投资者购买热情降温。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玉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1—7月银行理财固定收益+新产品数量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上半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大部分银行和理财子公司采取了相对谨慎的发行策略,二是与单个理财产品管理规模大幅提升有关在理财产品整体向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部分银行下调了相关产品的业绩基准不过,李也强调,下半年,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相对波动的市场环境下,相比权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仍然是机构的首选标的
固定收益+产品
发行数量同比下降30%以上。
固定收益加是一种投资策略,以获取固定收益为主,权益类资产配置为辅,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努力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具体来说,固定收益是指利用低风险的固定收益资产作为底仓,获取基本收益,控制投资风险,+部分是指在此基础上适当配置风险较高的权益类资产或另类资产,或者采取打新,对冲策略,在控制净值波动和回撤的前提下增加收益
最近几年来,银行纷纷布局固定收益+产品,开拓权益类市场但由于今年债市和权益市场的波动,银行理财的固定收益+产品明显多次回调,产品发行数量明显下降据普益标准统计,今年1—7月,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数量约为1.3万只,较去年同期下降35.6%,占同期发行的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由去年的49.3%下降至45.4%
产品发行数量减少的背后,是今年以来,部分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也大幅下降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1—7月,银行和理财子公司新发行的固定收益+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去年同期为4.17%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固定收益+产品数量下降,主要是年初以来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权益市场表现不佳导致固定收益+产品净值退出受此影响,投资者购买热情降低,甚至一度出现赎回潮不少银行为了合理引导投资者的预期,下调了固定收益+产品的业绩基准
记者从银行销售渠道了解到,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投资者对银行理财固定收益+产品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多位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近期固定收益+产品销售不畅,主要是今年以来部分固定收益+产品未能有效控制权益类风险敞口,导致净值大幅回撤,难以满足投资者获取稳健收益和绝对收益的预期,从而导致投资者购买需求减少
明星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告诉记者,2022年以来,由于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固定收益+产品普遍难以达到业绩比较基准,新产品不得不调整业绩比较基准业绩基准下调后,相关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下降,必然影响流通
固体产品
它仍然是本组织的首选对象。
而银行理财子公司应该如何布局固定收益+产品,满足客户对稳定收益和绝对收益的需求。
银行理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理财产品已经全部净值化,但投资者的刚兑观念还没有扭转未来迫切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扭转其刚兑预期其次,银行在‘固定收益+’产品的操作上需要更加谨慎,积累足够的安全垫后再增加权益类资产更安全明确表达
薛洪言认为,固定收益+产品一般依靠+权益来增加收益,只有在权益类资产整体上行的牛市环境下才更有效但今年权益类资产整体下行,不利于+权益类产品的运作,只会拖累相关产品的业绩因此,银行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底层资产配置策略,结合市场环境配置差异化资产,更好地满足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
谈及未来固定收益+产品的发展趋势,显然可以认为,在理财产品综合净值化的背景下,叠加利率下行因素,固定收益+产品因其相对较高的收益潜力,仍将吸引大量投资者尤其是权益市场回暖后,仍将是银行重点理财产品之一
李玉林认为,在相对波动的市场环境下,固定收益类产品仍是机构的首选标的,固定收益+产品的长期向好趋势仍将持续未来银行理财市场可能以稳健为主,银行和理财子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宏观形势判断和权益类产品的选择上,尽量减少意外风险因素对预期收益的扰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