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槟榔种植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海南、台湾地区,东南亚的越南、印尼、缅甸,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不同国家地区的槟榔兴起都自有其发展历史。而在中国大陆,提及槟榔就不得不提提到湖南湘潭。
有作者考证,槟榔在湘潭的兴起还是经历了一些波折,《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也给湖南的内河贸易造成了剧烈冲击,西方列强深入长江,开展轮船航运业务,也打击了中国自己的内河航运传统。到十九世纪末,湘潭仍然保持繁荣,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综合性的贸易口岸,而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药材集散地,到这个时候湘潭人已经开始广泛嚼食槟榔了,然而仅仅在几十年前,也就是1818年,湘潭才大量出现关于食用槟榔的记载,这几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槟榔文化从无到有,一跃成为湘潭人的传统艺能?
作者根据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胆的推测,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槟榔在湘潭的兴起。第一“槟榔其实是被堵在了湘潭,湘潭人不得已开始吃槟榔。”第二个原因是“战后归来的湘军士兵”,所谓的“槟榔被堵在湘潭”是指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批城市开口通商,是指由于列强深入长江,北方和内地的所需要的槟榔可以直接由欧美的货轮运往汉口、上海、天津等地,而不再需要经过湘潭这个中转站。西方轮船运量大,运费低廉,一下子从湘潭转运的槟榔就失去了竞争力。
从海南跋山涉水运来的槟榔可能比货轮运输的贵几倍,于是大量的槟榔积压在湘潭。药材商们需要把这些槟榔脱手,否则就血本无归,在此之前槟榔是一种昂贵奢侈品,经过大规模抛售,平民百姓也开始接触到了槟榔,经过这次跳楼价抛售,槟榔风俗在湘潭确立了起来,积压的槟榔买完了,湘潭人想要继续吃槟榔,而后大批的廉价槟榔开始利用现代航运,从海南,经南海过东海入上海,再转长江航运运抵长沙-湘潭。就这样,以湘潭为中心,辐射整个湖南的嚼槟榔传统就开始流传下来。
当然,不同国家地区的人食用槟榔方式存在着差异性。譬如在东南亚及南亚国家,人们喜食槟榔嚼块(Betel quid),又名帕腤(pan或paan),通常在槟榔果(Areca nut)中混入蒌叶、熟石灰和儿茶,很多情况下还加入烟草,根据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还会加入不同的香料(如小豆蔻、藏红花、丁香、八角、姜黄根、芥末)或甜味剂。然而,流行于中国湖南省及周边地区的槟榔制品与东南亚、南亚流行的槟榔果、槟榔嚼块的组成都不尽相同。以湖南湘潭槟榔为代表,它是经煮籽、切籽、去核、点卤等工序制成的槟榔壳(干果果皮)制品,不含有果核、蒌叶、儿茶和烟草等成分,且加工后果壳中的槟榔碱等物质降低一半以上。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槟榔的制作工艺与功效开发也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发展。镌刻在湘潭人基因里的槟榔文化,也在这个时代有了新的发展契机。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