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近日表示,30 年后人类有望用“人造太阳”供能。
据环球时报报道,段旭如指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2》中描述的‘重核聚变’是通过‘烧石头’的方式实现行星发动机的能量供应。”不过从当前工程角度来讲,“重核聚变”暂时还不属于重点研究方向,然而现实世界人类利用轻核聚变实现聚变能源的利用指日可待。
2022 年 11 月,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防火墙”在中国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标志着中国实现该项核心科技全球领跑,有力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据段旭如介绍,中国参与 ITER 项目,一方面是为 ITER 计划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另一方面也将极大提高我国核聚变研究水平。
目前国际聚变研究正处于氘-氚燃烧实验与聚变堆关键核工程技术研发阶段,段旭如表示,“人造太阳”计划下一步重点是从氘-氚燃烧实验阶段逐步向聚变反应堆工程与物理实验阶段过渡,最终进入示范聚变电站阶段和商用聚变电站阶段,实现聚变能和平利用。
“若依托现有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基础,凝聚核工程领域具有专业经验和技术基础的相关优势研究单位和企业,逐步搭建聚变能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工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聚变工程和技术攻关,约三十年时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相信人类可以使用上可控核聚变能源。”段旭如称。
IT之家查询公开资料获悉,人造太阳一般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建造约需 10 年,耗资 50 亿美元(1998 年值)。ITER 装置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卡马克,俗称“人造太阳”。2003 年 1 月,国务院批准我国参加 ITER 计划谈判,2006 年 5 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 ITER 谈判联合小组代表我国政府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草签了 ITER 计划协定。这七方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国家和主要的亚洲国家,覆盖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我国参加 ITER 计划是基于能源长远的基本需求。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